新闻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商报专访——姚克
每日商报专访——姚克:天生“好手”---------------------------------------------2015-01-20 发布时间:2015-01-20 来源:浙二眼科中心 作者:

 

一位心理学专家曾经向我描述过关于“握手”这回事。他说,握手是一门充满感性的艺术,它像哑剧一样无声地表现了你对别人的态度是尊重,还是敷衍了事。一般主动伸出手的人性格坚定、热情或者有丰富的人际关系经验。

如果以此判断,那么姚克教授的手给我的感觉相当好,他从会议室一进来,就主动伸出了手,走到你身边,充分地握住你的手,然后稳稳地摇两下。手很大,指骨有力,手掌整洁、温暖、沉稳、干燥。

天生一双外科医生的“好手”。

浙二眼科中心副主任徐雯教授打趣说,如果手也能上保险,首先要给姚克教授的手做个高额险。在我看来,确实有必要。

双手

那么,我们就从“手”开始说。就像跑步者的脚踝,射击者的眼睛,歌唱者的声带,手术者的双手,一定是他最珍爱的部分。

姚克站在我面前,将自己的一双大手展开,上下翻面看了看,说:“做手术的手,要沉稳,要干燥,要灵活,我很幸运。”

“师父手上的刀,沉稳、利落、干脆,没有多余动作。”徐雯从94年开始跟随姚克,现在是眼科中心副主任。

还很年轻的时候,姚克潜意识里就对自己的双手有一种保护意识。当年在瑞士留学,朋友们都去滑雪,姚克却只是在旁看着,“因为我怕手受伤,不能开刀,那我还怎么做医生?”

姚克至今不喝咖啡,茶也不喝,每天就是一杯白开水,即使在国外也“不受诱惑”。“因为术前喝咖啡会令手抖,我索性就不碰了。”

姚克在我面前谈起这些小事,显得理所当然。而我知道,能够克己自律的人,必然有四条支柱支撑,它们分别是:认同事实、意志力、勤奋以及坚持不懈,他是身体和意志的主宰;而一个多年保持着自律生活方式的人,也有理由让人对他行为的严谨高效产生信心。

常常,这双手还很有“魔力”。遇上焦躁不安的手术病人,姚克的大手往其头上一搭,轻声一句“我是姚医师,我来给你开刀了”,底下的人顿时安静下来,“病人血压马上下来了。”姚克道,“就像魔术师一样。”

不过,这双大手下也出过“乌龙”,“有一次我替病人开完刀,他居然说,你不是姚克。”姚克无奈摇摇头,“我只好脱下口罩给他看全脸,他边看边嘀咕‘不像的不像的’。”

进藏

病人认错姚克,其实也不奇怪。认识姚克五年,我知道他是个相当低调的人,几乎不会主动出现在媒体面前,唯一的例外,就是2011年,那一年,姚克突然横跨医学界、娱乐界成为了“明星”。

记得那场发布会就开得很有星相——姚克与歌手韩红共同宣布“韩红爱心西藏家乡公益行”启程。后来,还得到了孙楠、章子怡等明星的响应。

说起这次特殊的“高调”,姚克说缘于他和韩红在全国两会期间的相遇。

2010年姚克在人民大会堂开全国政协大会,韩红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座位就在姚克后两排错开一个位子。经一位朋友介绍,二人相识了,而且聊起了他们共同热衷的话题—公益。韩红说要组织一次西藏家乡公益行,姚克当即表示:我和你一起去!
一年后,姚克带领“赴藏医疗队”开进了西藏昌都,面对数十架摄像机和长枪大炮,姚克在新筹建的“韩红爱心复明中心”亲手为藏民免费进行了第一台微切口超乳白内障手术。

姚克匆匆地进入手术室更衣,这才发现由于之前在广场捐赠仪式时烈日暴晒,外套内的衬衣已湿透。戴上口罩后呼吸感到有点局促,此时韩红也开始吸氧。

手术室的侧门被轻轻推开,布姆老奶奶被扶上了手术床。因家境贫困双目失明,只有58岁的她看上去格外老态龙钟。手术显微镜下姚克看见了一个像80岁老人才有的全白色四度老核白内障。

侧切口、黏弹剂、主切口,一切在姚克手中如常进行。随着核的劈开,又慢慢地被超声乳化仪吞噬,显微镜下雨过天晴,渐渐露出了红色的霞光。鱼鳞般大小的人工晶体在布姆眼睛里缓缓地撑开了蝴蝶的翅膀,手术室响起了轻轻的掌声。

 

那次进藏,由浙医二院6位眼科医生组成的治疗小组在短短两三天时间内成功完成了107例白内障复明手术。之后三年,浙二眼科中心又与“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合作,分别开展了“百人援蒙”、“百人援疆”和“百人援青”边疆系列公益行。每到一处,都援建了一所复明中心,并免费为少数民族患者开展复明手术。

“我不迷信,但是我相信做善事会有好报。那一年,我们进藏的一组人员各个都过得不错,好事喜事不断。”姚克笑了。

偶像

幼年时,姚克心中的偶像是父亲姚锡琥,市三医院的前眼科主任。父亲早年留学日本,家中的书橱,《日本眼科全书》顶天立地堆满一个书架,全是日文的,硬厚硬厚的,年幼的姚克就暗暗下决心,有一天要能看懂这里的所有书。

父亲一生做事情认真,小时候,家里养了十多只鸡。父亲嫌别人阉鸡的手法太粗鲁,于是就拿来两个铜片当架子,拿着手术刀,亲自给鸡做阉割手术。父亲一点点给鸡开膛,姚克就在旁边拿着棉球擦血,边擦边观察父亲是如何运刀的。父亲拿刀的手很稳,很灵活,三两下就把鸡的两个睾丸取出来,缝线的手又是温柔的,细致的,不允许有一个难看的疤痕。

这个场景给姚克留下深刻的印象,直至今日,姚克办事认真,举重若轻。一周两次手术两次门诊安排,雷打不动。偶然因为政务或者学术交流活动而赶不回来,必定让护士通知病人改天补上。有时早上七点半,姚克就进手术室了,做完几台手术,十点钟赶去开会,十二点钟会议结束又赶回来继续手术,直到把当天预约的手术全部完成。遇上要给研究生们改论文,姚克尽量会在晚上花时间,把学生们的文章一点点改,把要做的讲座书写成稿。

尽心

“他好歹也是上六十的‘老人家’了,但是工作量比之三四十岁时,有增无减。”徐雯暗自为师父的“想不通”而着急。

姚克的“难约”,人尽皆知。我和浙医二院眼科中心打交道的时间已经有五年,但是真正坐下来能跟姚克聊聊的机会却不多。一来是因为姚克习惯于隐在幕后,而将年轻医生们推到台前;二来是姚克实在太忙。医院的、政协的、农工党的、高校的、医学会的工作都要参与,每个周末他几乎都是在飞机上来回,因为周一上午的门诊号子已经排得很长。

姚克穿梭在这些“复合”角色中间,精力充沛,不知疲倦。所有人都好奇,姚克在多种身份之间奔走,靠什么来调整自我空间?其实这并非悬念。姚克是个理性的人,他有一个稳定的精神世界,完全有能力自我调整。徐雯在姚克身边工作了二十年,几乎从未见过他流露过不耐烦,也没发过火。“师父一直就是个温和的老好人,你在那里跟机关枪一样哒哒哒,他还是一样沉沉稳稳耐着性子跟你说话,即使病人一些难弄的要求,他也是能帮人做到就做到。”

尽心工作,吃得起苦,对于姚克和他这代人来说就是生活的常态,所以看到这样的前辈,年轻人们还怎么好意思不努力?傅跃增在眼科中心工作了九年,他说:“姚主任已经这么忙了,我们要做好一点,不给他添麻烦。”

变通

姚克喜欢把医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医匠,一类是医学家。前者,需要在长年的高强度临床工作中训练出过硬医术;而后者,在具备医术之余,要能打造出效率优先的反射弧,更重要的是对技术革新的觉察力和研究力。

关照一下姚克近二十年来的临床技术曲线,你会发现这样的变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姚克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已经做到国内首屈一指。

当业界都在提高囊外摘除技术的时候,他却已着手开展超声乳化手术;

别人还在做大切口的时候,他已经转向微切口;

大家普及微切口的时候,去年5月,姚克果断引进了浙江省第一台LenSx®眼科激光手术系统(现在飞秒白内障手术量是全国最多的)。用飞秒激光完成白内障手术中最重要的角膜切口制作、撕囊和预劈核环节,实现了白内障手术“无刀化”操作。即便对他个人来说,这些环节已是信手拈来,熟稔自如。

时至今日,我对这位眼科翘楚的最大敬意,亦是来自于他一直能有改变的勇气,而很多站在行业巅峰的专家都不会有这样的尝试。他始终持着一种开放态度,关注着一切新生技术的诞生与发展,谨慎且思辨。作为医者的姚克是自信的,他说:“我不怕被人偷拳头,因为当你学会的时候,我已经走在更加前沿的路上。”

来源:每日商报

 

 

 

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I3MTkyNw==&mid=205440951&idx=1&sn=ac290060814ddcfc13dc61b5cfe1e144&scene=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更多新闻请点击:http://www.yanke360.com/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