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协和医生非洲“光明行
协和医生非洲“光明行”活动------------------------------------------2014-06-12 发布时间:2014-06-12 来源:医学论坛网 作者:..

 

阅读提示

        ■董方田主任粗略统计了一下,9天共做了200多例白内障手术,还看了一千多人次门诊。

        ■最让人着急的是医院随时可能遭遇停水停电。王造文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白内障手术做了一半,手术器械都还留在眼睛里面,突然就停电了。幸好在去之前,他们就做好了准备,带来的应急灯派上了用场。

        ■“个个都是复杂白内障,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总结这次手术的病例,王造文发现,九成患者的白内障都已经到成熟期和过熟期了。熟过头了,硬核多,这种白内障比普通的白内障手术做起来困难得多。

        ■就诊的患者中可能有一半是艾滋病感染者。在一次白内障手术中,锋利的刀尖不小心扎到了张顺华的手。“我的第一反应是,如果这个病人是艾滋病感染者怎么办?!”

        ■张顺华对李克强总理访问那天印象特别深,因为当时她和董主任、王造文医师就站在旁边。“听完院方人员的评价,李克强总理最后对我们说,你们把大爱带到非洲,是真正的光明使者、白衣天使,我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时隔几日给记者讲起这个场景时,张顺华依然很激动。

        新闻背景

        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出访非洲,在埃塞俄比亚访问期间,他看望受益于中国免费白内障手术“光明行”活动的埃塞俄比亚患者,并亲手为两名患者拆开了蒙在眼睛上的纱布。

        让张顺华医生至今难忘的是李克强总理拆纱布的第二个患者的“一秒表情”:当总理小心翼翼为患者拆开绷带后,那名患者当时睁开眼并没有任何举动,而是先愣了一下,当看清眼前的人群,立刻从病床上跳了下来,跟总理握手。

        “恢复光明的喜悦是任何演员都演不出来的。”回想起半个月前总理给自己的非洲患者拆纱布的场景,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医生张顺华记忆犹新。

        出行:一个任务6位成员

        说起这次非洲“光明行”,本次医疗队队长、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董方田透露,今年春节后他们接到了国家卫计委的这项任务。作为眼科主任,当时想的第一件事就是选人组队。“既要考虑到医院和科里的工作,又要考虑队员的技术水平过硬。”经过一番思量和选择,选定科里在治疗白内障方面有经验的“老手”,王造文和张顺华。王造文虽然年轻,但在白内障手术领域名气不小,迄今已完成白内障手术近3万例;张顺华大夫也有数千例白内障手术经验。董主任亲自带队,三个医生和两名护士共六人小组组成医疗队。

        “我们都是第一次去非洲,在此之前,也只是凭新闻报道和电视节目了解非洲的情况。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北部,自然环境差、传染病多。出发前,我们都接种了鼠疫、霍乱等热带传染病疫苗。”董方田说。

        今年三月,董方田曾跟卫计委官员去过一趟当地,主要是为了选定合作医院,商讨组织病人等事宜。“本以为医院会很热情,没想到对方当时态度并不积极。”董方田回忆,阿勒塔医院院长听完这次中国医疗队是来做白内障手术后,愣是花了半个小时讲述自己医院有多好,白内障手术开展得如何如何。“他说那么多,就是觉得他们白内障手术已做得够好了。”

        听完非方院长的“自我评价”,董方田拿出北京协和医院的一段视频,“也看看我们医院吧,互相了解下”。这段视频介绍了北京协和医院的规模、医护人数、门诊量、手术技术等。当看完这段视频,非方负责人顿时眼前一亮,“没想到中国有这么好的医院!”董方田同时递上了此行所带的设备清单,看完清单上的设备,院方负责人答应了这次活动。

        到达:医院停水停电是常事

        此次去的医院是埃塞俄比亚首都最好的医院——阿勒塔医院。4月下旬,张顺华作为第一批医疗队成员之一,提前抵达埃塞俄比亚。在设备物资到达之前她和同事就开始筛查病人。4月28日下午,24箱医疗设备抵达,他们就马不停蹄地开始安装设备,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多。“我们提前来,主要是为了筛查病人、安装设备,希望设备到场的第二天就能开展手术。”当晚院长正好有事返回医院,看到这么多设备,半天工夫安装完毕,感到非常吃惊。“院长说安装这么多设备对他们而言至少需要一个礼拜。”第二天,院长一大早就站在手术室门口等我们。

        “主任告诉我们是当地‘最好的’医院,当时还觉得应该不会太艰苦。”王造文开玩笑说,去了之后才发现,最好的医院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好。

        “进手术室先换上手术鞋,我们就把自己的鞋放在鞋架上。不过等我们手术做完,准备穿回自己的鞋时,看到鞋子里跑出很多蟑螂。”王造文开玩笑说,幸好队员中没人怕蟑螂。有时候在做手术时,还能看到墙顶和手术灯上爬着壁虎。他们医院的手术室仅仅是一个带手术台的大空房间,没有消毒设施,也没有配套设备。

        环境差一些,倒不是最要命的,让人着急的是医院随时停水停电。“停水时打开水龙头,水管喷出来的都是汽泡。”王造文回忆说,只有等到有水的时候,先接上一桶,术前再让护士们一瓢一瓢舀出来冲手。王造文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做白内障手术做了一半,手术器械还在里面,突然就停电了。幸好在去之前,他们就做好了准备,把带来的应急灯派上用场,这样的情况他们遇到过许多次。

        看病:病情复杂国内少见

        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一共也才20多名眼科医生,最好的阿勒塔医院也才6名眼科大夫。很多患者不得不拖延至很严重才能看上医生,甚至很多人一辈子得不到治疗,最后失明。

        “个个都是复杂白内障,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总结这次手术的病例,王造文发现,手术的患者中,九成都已经是到成熟期和过熟期了。熟过头了,出现硬核,这种白内障比普通的白内障手术做起来困难得多。

        “在国内很少遇到这么晚期的白内障患者。”王造文介绍,国内临床上现在早已不主张等白内障成熟了再做,只要查出白内障,影响到正常生活,就可以做白内障手术。早做手术,不仅创伤小、反应轻,而且风险小,恢复快,视力恢复效果好。

        不仅如此,当地假性囊膜剥脱综合征的患者很常见。王造文介绍,这是一种眼部免疫性疾病,在我国比较少见。伴有这种疾病的白内障患者,一是瞳孔散大困难,增加了手术难度;二是这种病人都有晶状体悬韧带脆弱的问题,悬韧带脆弱很容易断裂,会导致晶状体半脱位,这种情况是白内障手术最难处理的情况之一。医生在术中经常发现患者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晶状体不稳定的情况,更严重的还会出现晶状体半脱位,这种情况下手术难度就更大,需要医生有极大的耐心和精湛的技术。

        张顺华看到,当地的白内障手术水平与中国20年前的技术水平相当,采用手法娩核和手动吸除皮质,切口较大,操作过程简单粗放,因此手术出现并发症的比例很高,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普遍不好。同样的手术,我们的切口还不到他们的一半。

        另外,当地还没有测算人工晶体的设备和技术,医生只能给每位患者安放相同度数的人工晶体,中国医疗团队对他们的术后病人进行检查发现,有一半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都放了不合适的晶体。

        当地大夫告诉张顺华,他们平时做的患者术后视力达到0.3就算满意,到1.0是不可能的。这次中国医疗团队带去了人工晶体测量的设备和技术,并在术中植入了个体化度数的人工晶体,很多患者术后第一天的视力达到了1.0,这种情况让当地医生感到十分吃惊。

        手术:“踩着炸弹”做手术

        “其实病情复杂些,我们都不怕,无非是手术的速度会慢一点。”女队员张顺华大夫说起在非洲的这次经历,至今觉得后怕,因为此行她跟艾滋病擦肩而过。

        艾滋病在非洲相对较严重,当地医生告诉医疗队员们,医院就诊的患者中的艾滋病感染率约40%。不仅如此,梅毒、麻风病在当地也不少。

        “病人感染艾滋,只要我们医生自己知晓,做得时候注意些也问题不大。”张顺华说,像在国内,病人术前都需查HIV、梅毒、乙肝和丙肝,不仅是为了保护医生,提示医生做好防护,更是为了避免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然而当地法律规定,未征求病人同意,并不允许给病人做这些检查。手术中所用的器械都非常锋利,稍不小心碰到病人的体液后割伤自己,都存在感染风险。这对医生来说,无疑是踩着地雷做手术。

        在一次白内障手术中,张顺华在用15°穿刺刀给病人眼球做切口后,锋利的刀尖不小心扎到了自己的手。“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如果这个病人是艾滋病感染者该怎么办?!”回忆起当时被扎,张顺华至今心有余悸。下了手术台后,张顺华赶紧从伤口往外挤血,清洗消毒,当时唯一的祈盼就是这名患者不是艾滋感染者。

        虽然接触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液发生感染的机率是25%,但这个概率还是让人感到害怕。“我自己是医生,一旦遭遇这样的事情,就会很不自觉往那个小概率上去想。”张顺华说,被扎后的那几个小时,她想了很多,如果不幸,不仅自己热爱的医疗工作会受到影响,该如何面对爱人、孩子,该如何面对未来……各种坏的结果都想到了,还好大家都安慰她。

        庆幸的是,患者最终同意做了艾滋和乙肝检查。检测结果显示,这位病人的乙肝和艾滋病毒均为阴性,这才让大家松了一口气。此后,医疗团队更加小心翼翼。

        成果:200多例手术,千余人次门诊

        王造文医师介绍,总理拆纱布的两个患者,一个患者白内障是成熟期,另一个患者的白内障已经过熟了,两个患者术前都几乎双目失明。他们术后视力都恢复到了1.0,拆开绷带那一刻,患者只会鞠躬,朝着大夫竖大拇指,或微笑着看着大夫。

        “一开始阿勒塔医院的医护人员不太关心中国医生的工作,他们准点下班,午休时间出去喝咖啡。”张顺华说。“后来中国医生的精湛技术和敬业精神让他们感到敬佩,中国医生忙的时候,埃方的医护人员也主动过来帮忙,最后,我们俨然成了一个团队。”

        张顺华对李克强总理到访那天印象特别深,因为当时她和董主任、王造文就站在旁边。张顺华回忆,总理和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给患者拆完纱布后,阿勒塔医院院长当场读了一段事先准备的讲话稿,主要是表扬中国的医疗团队的医疗技术。

        不过当讲话稿读完,院长即兴说了起来。“这些中国医生技术水平非常高,手术效果非常好,所有患者都满意,这个工作很伟大、了不起。”说完院长转向总统穆拉图继续说道:“总统先生,我觉得你应该向这些医务人员说声感谢,这些中国医务工作者,非常敬业,不知疲倦,我觉得这种精神,特别值得学习!”

        “听完院方人员的评价,李克强总理最后对我们说,‘你们把大爱带到非洲,是真正的光明使者、白衣天使,我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时隔几日,给记者讲述这个场景时,张顺华依然很激动。

        中国医疗队做手术时,埃方医生在旁观摩学习。医疗队还为当地医生举办学术讲座、手术演示,离开时也把所有医疗设备留在当地,归国后还将厂家的英文说明书给阿勒塔医院邮寄过去,供他们参考。董方田说这次带去的医疗器械选的许多都是国产品牌,不仅为了少花钱多办事,更是为了让国产医疗设备走出国门。

 

        受访专家

        董方田,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光明行”医疗队队长

        王造文,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医生,“光明行”医疗队成员

        张顺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医生,“光明行”医疗队成员


 

链接:http://www.cmt.com.cn/detail/521957.html

更多信息请点击中国眼科网:http://www.yanke36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