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华眼科杂志:我国眼
中华眼科杂志:我国眼底病研究发展现状、进展和努力方向---------------------------------2015-01-30 发布时间:2015-01-30 来源:中国眼科医生 作者:

      眼底病是不可逆盲的首位病因,其患者占到了全部致盲眼病患者的 54. 7%,该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是世界卫生组织防盲行动中的重点。在我国,目前眼底病业已严重威胁人们的眼部健康。降服这一盗窃视力的“元凶”,一直以来是我国眼科人努力的方向。


      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的领导下,眼底病学组经过数代人的呕心沥血,依托全国各大诊治中心和专家、学者,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在解决眼底病这个我国现阶段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形成了集预防、筛查、早期治疗、改善生活等多领域一体化的防治体系,并在基础研究、基础转化、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路漫漫,在防治眼底病的征途上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走,还有许多事要做:地域性诊治水平的差异、多中心合作的缺乏、相关诊疗规范的不足等,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分析我国眼底病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探讨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一、现状与问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 是最常见的眼底血管性疾病,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其都将是眼底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全身危险因素的控制将有助于延缓 DR 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对于 DR 的防治已经从单一眼科治疗转向整体治疗。


      在临床流行病学方面,利用远程医疗和自动分级系统实现 DR 社区筛查和早期综合防控,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而寻找 DR 发生、发展的早期预警生物学标志物和指标,也将是探索的重点之一。通过有效的筛检途径早期发现、计算机软件技术辅助快速读片、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压的早期干预以及研发延缓病变发生进展的药物,才是防控 DR 更有效的途径。


 

      影像采集是眼科,尤其眼底病临床工作的基础。多光谱眼底成像、Enface OCT 和 OCT 血管成像等新技术已成为临床最新亮点。多种设备和技术的融合以及检查结果的相互印证,将是临床诊断的又一发展趋势。综合影像和功能检查技术在各种眼底病诊断中的应用,同时可加深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如何有效利用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优势,无创、简便、快捷,以最低成本和代价获取有助于疾病诊断的基本、可靠信息,逐步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生理学标准,仍是值得临床医师不断思考和不断解决的重大课题。


      面对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新技术,在临床工作中如何从信息采集、储存、分析、报告等方面规范操作,提高应用质量和诊断水平,使检查、诊断结果可真正满足“同认互认”的要求,是目前眼底病影像检查诊断领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低龄化,AMD 和亚洲人群高发的脉络膜息肉样变性(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成为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热点。对 PCV 的正确诊断,并与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鉴别诊断并非易事。


      近年来对于 PCV 认识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光动力疗法及抗新生血管药物的单独或联合治疗,成为目前治疗 PCV 主要手段。随着新型抗 VEGF 药物上市,对于治疗新生血管性 AMD,如何合理选择不同类型药物?如何通过个性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如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疗方案?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索。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防治占 AMD 患者 90% 的干性 AMD,依然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基础与临床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在 AMD 和 PCV 相关基因的研究中,我国汉族人群中补体因子 H 相关蛋白、ARMS2/HTRAI 基因等研究有了一定突破,但具体关联基因的发病原因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在该领域中,还需对 RB 和 ROP 的国际分期和治疗规范、改变认识误区、提高早期诊断率、新型治疗药物的应用以及合理掌握选择性眼动脉化学治疗 RB 的适应证等我国目前儿童眼底病诊治存在的问题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


      在眼科新药临床试验方面,准确的评价研究是基础,功能学和形态学的定量结果是评估及随访疾病发展的主要依据。当新药物或新疗法需要在较大范围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时,单个医疗中心是难以实施整个验证工作,需要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在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中,影像资料的定性和定量评估需要依托于第三方影像资料评估平台。


      在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资助下,已建成国内首家眼底病新药临床评价研究平台,形成了国际上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亚洲人群,尤其我国人群病理学特征的眼底病新药临床试验形态学数据评价平台。


      目前以此为主体,正在建设以眼底影像资料分析平台为主体,以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平台和人体生物医学伦理平台相辅的综合性转化医学平台,以期快速全面实现研究成果转化。


      临床约 2/3 致盲性眼病与新生血管或炎症反应有关,如黄斑变性、葡萄膜炎等。目前临床针对这类疾病,主要采取全身给药或玻璃体腔注药等方法进行干预。然而,由于血一眼屏障的存在,大分子类药物很难穿透眼部各层组织,在眼内达到足够的药物浓度,并且外源性大分子药物易对眼部组织造成免疫损伤。


      因此,寻找无创和微创给药方法,研究和发现具有生物学活性、组织穿透性强、毒副作用小的小分子药物,对于眼部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肽药物分子小,结构简单;免疫原性小,诱发宿主免疫反应的可能性低;在靶向穿透眼部组织方面更具优势。这些特点使生物肽药物在眼科临床的应用具有潜在优势。


二、工作重点


      针对目前眼底病致盲危害,我国眼底病未来工作的重点:


      (1) 提高我国临床研究水平与协作能力,建立我国眼底病临床研究协作网络和网站,探索开展我国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新方法、新模式,利用循证医学的思想和方法促进眼科学临床水平向更高发展;


      (2) 基于眼科影像技术发展现状,未来将在开展我国眼底病临床资源配置调查基础上,规范眼底病影像检查、数据采集、评价等技术,建立操作、采集、判定规范;


      (3) 以常见病和核心病种为目标,在已经建立的“AMD 临床诊疗路径”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应专家组,结合目前激光治疗技术和抗新生血管药物研究的进展,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常见眼底病的临床路径和临床诊断、治疗规范,提高基层眼底病诊疗水平,规范眼底病诊疗过程;


      (4) 在开展相关艰底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目前国情下眼底病防控策略,形成诊治与研究方向共识,构建包括 DR、AMD 等眼底疾病防治网络;


      (5) 通过设立儿童眼底病专题研讨和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基层儿童眼底病医师培训,并与其他学组紧密合作,建立儿童眼病筛查网络和多中心临床合作研究,同时加强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提高我国儿童眼底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


      (6) 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眼底病慢病社区干预模式和样板社区,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将慢病从“治”为主的模式转向“防”的模式。这些工作的完成将为我国眼底病工作开展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为提高我国眼底病总体诊治水平奠定基础,也将为世界眼底病发展提供中国的学术贡献。


三、未来展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决定,聚焦人民的健康问题,防治慢性病、提高治愈率成为卫生工作的重点。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眼底病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们眼科人必须聚焦主要问题、重大问题,承前启后,在老一辈人的工作基础上,凝练形成新的攻关目标:降低我国眼底慢性病的致盲率;缓解慢性病高发难治、药害严重、医疗费用高居不下的矛盾;解决眼底病诊治中理念、技术、药物、装备等自主创新等关键医学问题;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西部贫困地区、边远山区的眼底病、儿童眼底病基本诊疗设备配置和培训,满足上述地区眼底病诊治基本需求。


      围绕攻关项目,我们要针对眼底病诊治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加强与基础学科合作,开展全国范围多中心临床研究,发挥全国眼底病医师和全体眼科医师的积极性和集体智慧,形成团结协作、共同分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紧密围绕为老百姓服务和医学科学创新发展两大核心问题,逐步健全我国眼底病诊治规范,提高防治水平,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和罕见病的诊治与研究,从而提高我国眼底病整体水平,提升我国眼科的国际影响力。


      今后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开展我国眼底病临床资源配置调查和流行病调查,召开我国眼底病防治策略研讨会,制定新时期我国眼底病防盲指南,确定部分致盲性眼底病为核心病和建立核心病种研究中国专家协作组。目标已经明确,相信在眼科学分会的领导下,在全体眼科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在眼底病领域我们会发出自己的“中国音”,成为人民群众的眼底健康守卫者。


文章摘自《中华眼科杂志》2014 年 11 月第 50 卷第 11 期 P801-802

文章作者:许迅

 

 

 

 

 

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Dc2MjkyMg==&mid=202522850&idx=2&sn=1a3c99250987e6d91b01a109c6f61c76&scene=4#wechat_redirect

更多新闻请点击:http://www.yanke360.com/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