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知其然,探其所以然,
知其然,探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王宁利教授谈中国临床科研-----------------------------------------2015-10-14 发布时间:2015-10-14 来源: 作者:

 本文来自:视远惟明 · 惟视眼科

 

在温州召开的2015年第一届中国循证医学与临床研究大会上,王宁利教授给大家系统讲授了关于临床科研的一些心得,未能到达现场的不要紧,小编在此给大家报道精粹。


在先天性黑蒙的患儿中,有一个常见的体征:指压眼球。这是我们看到的现象,也就是“知其然“。深入探究这个现象发生的原因:用手按压眼球的时候,眼压升高超过自身眼压,视网膜残存的视细胞会产生放电现象,患儿会产生一种光的幻觉;因此患儿往往在压眼球的时候,会享受这种光的幻觉带来的兴奋感。


后来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光幻觉眼压计“。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往往一些发现,一些进步,就存在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的那些临床现象中,作为临床医生,我们不但要”知其然“,更要”探其所以然“,而最终”知其所以然“。


新中国临床科研走过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建国初期大量海外科学家带着建设新中国的理想回到祖国的怀抱。那时的中国的科研是兴趣导向性科学研究和指令导向性科学研究并重。在科学家的努力下,一大批科学成果涌现出来,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但由于种种原因,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改革开放后,科研的风向标发生了变化,由兴趣导向性转为指标导向性。对科学研究生和医生提出量化考核标准,一时间,做科研,发SCI文章成了临床医生晋升,聘职称的指标和要求。指标导向性科研的出现,促使中国出现了大量的SCI文章,据统计,从2003年至2013年,在所有发表科研论文的国家中,中国发表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第5位,而发表国际论文单篇引用次数排在第14位。指标导向性科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产自中国本土的高质量论文开始出现,顶级期刊发表文章数量开始增多。


然而,指标导向性的科研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单纯以量化的指标为导向,往往忽略了科学研究的本质,而产出的文章往往很难真正解决问题,基金、论文、SCI成了医生的负担。而面对这些,医生也开始困惑,SCI文章能看病吗?医生应该拼技术还是拼SCI文章数量?好医生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在经过了新中国几辈人的探索后,关于建立中国自己的临床科研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探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


一个好的临床医生,该如何完成临床科研呢?我们知道完整的临床过程包括:问诊、检查、诊断、住院、病例书写、治疗方案等,但是我们要反思,做到这样,我们的临床过程就完整了吗?


还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完整的临床过程还应该包括:病例的追踪,罕见病例,教学式病例的归纳总结,获得大量病例资料后的回顾性分析;通过临床资料的分析产生新的科学假说,并且用病例对照试验来进行验证;探究临床实践中发现的技术问题是否可以进行改良;临床上看到的偶然现象,背后蕴藏着的内涵。临床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探索,只有我们不放过那些临床上的点点滴滴,才能避免成为一名机械重复的医生。而那些临床科研成果,就像埋藏在沙中的钻石一样,等待着勤奋,用心的人去发现。


知其然,像是万里长征的起点,也是每位临床医生每天都在经历的工作,但这只是临床科研的第一步,我们只有用心把握临床中的点点滴滴,留心探究那些问题的答案,才能最终知其所以然。青年医生应在临床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去做那些真正有意义,能解决问题,能带来价值的临床科研。

 

 

 

 

更多新闻请点击:http://www.yanke360.com/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