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0日央视《焦点访谈》:归国博士的光明之路--------------------------------------2016-05-31
发布时间:2016-05-31 来源: 作者:
摘要: 说起公益性医院,我们首
先想到的肯定是那些国有的公立
医院。但是20年来,沈阳有一家
民营的专业眼科医院却一直致力
于做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医
院。这家医院叫“何氏眼科”,
每天都会有大量来自农村的贫困
患者在这里......
说起公益性医院,我们首先想到
的肯定是那些国有的公立医院。
但是20年来,沈阳有一家民营的
专业眼科医院却一直致力于做不
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医院。这
家医院叫“何氏眼科”,每天都
会有大量来自农村的贫困患者在
这里接受眼科手术治疗,却不用
自己掏钱,他们付不起的那部分
医疗费用,医院会帮他们垫付。
何氏眼科的创办人是两兄弟,哥
哥何伟和弟弟何向东,他们都是
留学日本的眼科博士。何氏兄弟
为什么要致力于建设一家公益性
的民营医院呢?
何氏眼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家医院每天都会有数十台手术
,多的时候会有上百台。在这儿,
几乎每两到三台手术中就会有一
台是为贫困患者减免费用的。身
为一家民营医院,这听着似乎不
太真实。
来这里就医的患者有不少来自偏
远的农村,记者随机做了采访。
几位老人都来自沈阳最偏远的法
库县包家屯,他们说,这家医院
的医生常去村里为他们做白内障
和其他一些眼病的筛查,如果碰
到家庭确实困难的患者,医院就
会帮他们垫付一部分手术费用,
自己不用再掏腰包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间医院每
天都有来自农村的贫困患者接受
减免费用的治疗,有些人是慕名
而来,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是医
院通过下乡筛查的方式请来的。
何氏眼科医院院长何伟告诉记者
,为老百姓减免费用,开始有人
质疑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
家了解了,有人常说一句话:装
也不能装20年。
12年前,辽宁沈阳何氏眼科医院
进行了一台普通的白内障手术,
做手术的人是何伟,接受手术的
是沈阳市周边一个贫困县的孙景
贵一家三口。
孙景贵患有比较罕见的先天性白
内障,有一只眼睛已经治不好了
。这毛病遗传给了两个孩子。一
家三口没有劳动能力,只能靠救
济过日子,更别说拿钱治眼睛了。
手术非常成功,父亲和一双儿女
第一次清楚地看见了彼此。这次
减免费用的手术改变了他们的生
活。
12年后,记者再次找到了孙景贵
一家。闺女出嫁了,儿子孙春亮
已经27岁,是家里的主力。地里
的农活儿他基本全包了,还在村
里的帮助下盖起了两亩大棚。
那次减免费用的手术,新农合医
疗保险支付了其中的一部分,医
院垫付了剩余的手术费,这样的
事儿,在这家医院并不少见。
何伟介绍:“我们把手术做到不
疼、不出血、微创,这三件事导
致了手术的消耗是非常少的,这
是技术第一;第二是量,何氏眼
科的眼科医生,一个人的手术量
年平均3000例左右,效率导致了
我们用有支付能力患者的这一部
分钱,正好可以弥补没有钱这部
分患者的花销。”
20年前,何伟和何向东两兄弟带
回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眼科技术,
不过,要想真正成为一家公益性
民营医院,更重要的是高效的管
理模式。
何氏眼科医院副院长何向东表示
:“同样一个患者,从他住院手
术前、术中、术后,到他康复出
院再复诊,这一个链,同样一个
链,在不同的医院,创造的价值
和成本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里涉
及到安全、技术,技术最核心的
问题术中不能出问题, 能敢做
这么大量的手术,核心问题在
管理。”
何氏兄弟引入了在日本企业中较
为流行的以客户为核心的标准化
和准时化管理体系,优点是最大
限度地降低成本、杜绝浪费、提
高效率。所不同的是,在这里是
以患者为核心,每个环节精细化
管理,这才能支撑医疗技术的高
效率运行。
何向东告诉记者,减免费用的手
术,平均一台需要他们垫付费用
从2000多元到3000多元,他们从
内部管理、内部流程上挖潜力,
比如,他们没有灰色收入,同样
进一个人工晶体、一个药,哪怕
一块纱布,也是最便宜的,成本
上是能够控制的。
让看不起病的人有条件接受治疗
,这是何氏眼科医院建院时立下
的规矩,也是他们的梦想,这是
个要最终覆盖全国的梦想。但这
并不容易,20年的时间,他们脚
步也才刚刚覆盖辽宁省。
这段时间,何伟正在努力寻求和
医疗软件业的翘楚东软集团的合
作,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覆盖面更
广的眼科远程医疗解决方案。
何伟和东软集团的董事长刘积仁
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回国创业的
留学博士生,是东北老乡,刘积
仁已经是拥有几十亿资产的上市
集团老总。虽然同是海归创业,
在刘积仁看来,何伟这个医学博
士的选择多少有点奇葩。
刘积仁说:“因为中国做软件的
,几乎没有国有企业,全都是创
新的企业,而做医疗的几乎都
是国有的医院,所以在一个到处
都是国有医院,国有医院为主导
的医疗体系下,他自己能够成长
出来,我觉得十分不容易。”
教育部曾有过这样一组数据,改
革开放至今,回国的留学生有220
万人,是出国留学总人数的一半
,其中也有不少像何氏兄弟这样选
择自己创业的。
牵着他们回来的,也许有每个海
外游子都曾体会过的复杂情感,
别人却很难理解。求学苦,思想
更苦。1992年,何伟的一篇关于
视网膜细胞瘤的论文曾发表在世
界顶级医学期刊Cancer杂志上,
这在当时的九州大学轰动一时。
但是,他想回到祖国的心却越来
越重。在学校的支持下,他们开
始参加回国义诊,先后有18次。
越治人越多,即便是双目失明的
人一次也只能做一只眼睛的手术
,对于另一只眼睛的期盼,何伟
只能不停地说:我还会再回来。
何伟说:“等到第8 、第9年的时
候,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
着你,甚至说不清楚为什么要回
来,就是觉得应该回来,就是
觉得那么多乡亲在等着你。”
1995年,辽宁省招商引智,他们
俩谁都没犹豫,回来了。当时的
沈阳儿童医院大楼顶上,挂出了
一个“何氏眼科”的牌子。在一
个只有125平米的诊室里,何伟
、何向东两位医学博士开始了
自己的创业之路。兄弟俩商量
好,哥哥何伟专门负责治疗,弟
弟向东负责医院的经营管理。建
院第二年,条件刚好一点,医院
有了自己的6层小楼,何伟就开
始撺掇大家,做公益医院,可
是大家都不同意。
不是大家不同意做公益,树大招
风,没人知道这蹚水有多深。何
伟却一意孤行,说干就干了,下
乡为老百姓免费筛查眼病就是从
那个时候开始的。
没多久麻烦就来了,一群别有用
心的人怂恿医闹恶意中伤,这对
于一家刚刚起步,需要赢得口碑
才能活下去的民营医院来说,几
乎是致命一击。何伟说,他们的
难和苦都无法说出来。
何氏眼科医院现在的样子跟多少
年前没有太大区别。不过,口口
相传,来这里看病的人越来越多。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一张图纸,
上面画着他们两兄弟20年前的梦
想,这个图叫“光明城计划”。
何伟介绍:“就是针对中国2000
万盲人发展医疗教育科学研究,
最后发展成为一个产业,最终实
现人人都能看得见的这样一个目
标。”
10年前,辽宁何氏医学院成立;6
年前,何氏眼科产业园成立。一个
坚持了20年的梦想,正在慢慢变成
现实。
让看不起病的人能接受治疗,这是
何氏眼科当年立下的规矩;让人人
都能看得见,这是何氏兄弟一直以
来的梦想。20年来,从何氏眼科到
何氏医学院,梦想在一步步成真,
加入了他们行列的医生也越来越多
。为什么?有一位医生这么回答:
中国自古以来有三件善事,修桥、
铺路、治病,能为那么多的病人
带来光明,这是任何财富无法替
代的成就感,吸引他们留下来的,
正是这份何氏兄弟坚持了20年的
情怀。
更多新闻请点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