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
眼科中心副主任医师王超军
系列一
插片验光法是指在患者眼前加减镜片,
根据视力进步的情况,决定最适宜的镜片,
以矫正屈光不正的检查法。
近年来各种验光技术层出不穷,
插片验光法逐渐被人们遗忘或骈弃。
但其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验光方式,
具有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等优点,
可作为其他验光法的有益补充,
且在特定环境中,
插片验光甚至具备其他验光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插片验光优缺点
插片验光的优点:
1.设备简单:包括一个标准的镜片箱、
视力表及试镜架等,此类设备结构简单、
经久耐用,且价格便宜。
2.操作方法简便:
检查者根据被检者的主观反应,
适时更换试镜片(包括转换散光的轴向等)即可,
无需冗长复杂的操作流程。
3.检查结果准确可靠:
有经验的验光师遵循操作规范及应用一些技巧,
可以得到准确的检查结果。
4.试戴效果接近真实眼镜:
被检者可以直接戴插片验光的试镜架,
进行模拟试戴,感受新处方眼镜的矫正效果。
插片验光的缺点:
1.部分人群不适合:
插片验光是主觉验光法的一种,
需要被检者对不同的试镜片及时作出正确的反应,
低龄儿童等无法做到上述要求,
插片验光因此无法应用于该人群。
2.操作时间可能较长:
对于初学者,
因无法恰当估算试镜片更换的幅度,
导致镜片更换次数增多,操作时间延长。
3.验光师学习曲线长:
插片验光步骤虽然简单,
但如何以最少的镜片更换次数获得精确的检查结果,
验光师往往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与经验总结。
插片验光一般步骤
传统的插片验光要求检查者根据被检者远、
近视力等信息,
凭经验选择初始度数的试镜片进行插片验光,
由于初始度数可能估计不准导致验光时间延长、
精确度下降。因此,本文提出插片验光的改良步骤:
1.确定初始度数:获取电脑验光单,
并结合患者年龄、视力等信息作适当修正,
作为插片验光的初始度数;
2.插片验光;
3.处方。
插片验光技巧
在遵循插片验光操作规范的基础上,
适当运用一些技巧,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即减少了验光时间,又使检查结果更为准确。
以下是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技巧。
1.试镜架的选择:
验光师应该拥有一套相对固定的试镜架,
并熟悉其结构、功能及特性。
试镜架的选择包括种类、
材质、中心距及镜眼距的选择。
1)种类:试镜架主要分为可调节型(图1)
及固定型(图2)两种,
前者虽然可以自由调节中心距、
镜眼距等参数,但因其重量大、
容易损坏及在鼻梁上易下滑等,
可调节参数出现误差的几率加大。
而这些缺点可以通过多副固定型的试镜架来弥补,
只要选择恰当,后者更为合适。
2)材质:宜选择钛合金,具有质量轻、
不易变形等优点,虽然价格相对高些,
但使用周期长,性价比高。
3)中心距:插片验光之前需先测量患者的瞳距,
根据瞳距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试镜架,
使试镜架中心距跟瞳距相近,
这在高屈光度数的检查中更为重要。
4)镜眼距:一般为12mm左右,
我们应根据患者鼻梁背的宽窄高低,
选择合适的试镜架,使镜眼距尽量接近12mm,
如果试镜架不能满足该要求,
应该在后续的处方中考虑不同镜眼距
所致的有效屈光度数改变,
必要时对处方作适当修正。
2.起始眼别的选择:
检查眼别的先后顺序对检查结果没有本质的影响,
在插片验光中,
对于两眼屈光度数相近的情况
我们一般习惯“先右后左”的顺序。
但对于特殊屈光度数的病例,
起始检查眼应选择
“屈光度数相对简单眼(屈光度数适中,
不合并或合并较低度数的散光)”。
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a.电脑验光单
OD:-7.50DS/-1.00DC×175
OS:-4.00DS
b.电脑验光单
OD:-0.25DS/-1.00DC×175
OS:-2.50DS
a、b电脑验光单中右眼的屈光度数过高或过低,
且合并散光,相对左眼而言,
其电脑验光度数误差较大,
验光步骤相对复杂。
如果我们选择屈光度数相对
简单的左眼作为起始眼进行验光,
先获得“简单眼”的屈光信息,
这样可以对“复杂眼”与电脑验光单
的相差程度作合理评估
(电脑验光对两眼的误差程度一般较接近),
选择合适的初始度数,减少无效步骤。
另外在简单眼检查过程中,
使被检者快速了解检查步骤,
使其更好地配合后续的复杂过程。
3.应答方式的选择:
应答方式是指被检者将视标方向信息
反馈给验光师的表达形式,包括口述及手势。
绝大部分验光师及被检者都习惯使用“口述”,
但笔者认为在插片验光中建议使用“手势”
——即用手势向验光师反馈所见视标的信息。
原因如下:
a.部分患者(如儿童)方向感不强,
从看清视标到口述出方向需要一段时间思考,
容易导致方向叙述错误或致验光师
误认为被检者不能清晰看见视标;
b.验光师可以直接从被检者的“手势”
表达速度判断其看见视标的清晰度;
c.对于特殊人群如聋哑患者等,
“手势”应答则是唯一的方式。
4.试镜片组合原则:
镜片箱配备的试镜片数量有限,
千变万化的屈光度数需要通过不同的组合来实现,
一个屈光度数可以有很多种组合方式,
不同组合方式的实际屈光力有一定的差别。
主要是因为:
试镜片一般采用玻璃材质且无减反射膜
(耐用,不容易被“刮花”),
单片的透光率一般是92%左右,
多片组合后透光率进一步下降。
再,试镜片的片径较小(质量轻,便于操作),
多片组合导致镜片像差增大。
所以试镜片组合应遵循:
尽量减少组合镜片的数量。
a.能用单片的不用组合片;
b.能用两片的不用三片组合,以此类推;
c.散光一般不采用组合镜片。
5.试镜片顺序原则:
既然试镜片可以互相组合,
那就牵涉到组合镜片之间的前后顺序问题
(在试镜架上的排列顺序)。
我们知道,一般眼镜的镜眼距为12mm,
试镜片与被检眼角膜的距离也应尽量接近12mm。
多片组合的试镜片中必然有些镜片
不在12mm这个镜眼距上,
由此有效屈光度数会产生改变,
改变的程度与试镜片的度数成正比,
试镜片屈光度越高由镜眼距所致的“误差”也越大。
因此,较大屈光度数的试镜片应放置
在距离角膜12mm的地方
(一般为试镜架前的第一个卡槽),
散光也应遵循这个原则。
6.验光终点的确定:
插片验光中,
我们可以根据被检者的手势应答速度
来判断患者看到视标的清晰度,
以决定是否为验光终点。
如果加上-0.25DS被检者可以对下一行
视标作出有效应答或在相同一行视标的应答明显加快,
考虑“接受”该-0.25DS。
如果连续增加2-3个-0.25DS后,
只稍稍增加同一行视标的应答速度,
但未对下一行视标作出有效应答,
则视为验光终点,且不“接受”该-0.25DS。
插片验光的选择
插片验光是最基本、最常见的验光方式之一,
合理有效的选择并应用插片验光,
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更为简便、
检查结果更为准确。
下列场合应以插片验光作为首选的验光方式:
1.诊断验光:
诊断验光在眼科临床中非常重要,
是最常见的辅助检查之一。
其特点是,
对屈光“度数”的要求并不需十分精确,
注重矫正视力和检查速度,
插片验光可以满足上述要求。
且诊断验光中大部分是年龄较大的老年患者,
他们对综合验光仪验光法等“非直接”
方式不易理解和接受,
反而导致验光速度减慢,准确度下降。
2.征兵、高校招生体检:
征兵、高校招生体检通常安排
在封闭的临时场所进行,
不具备综合验光仪等大型验光设备,
且担当验光工作的眼科医生对剪影验光、
综合验光仪验光等检查方式一般不大熟悉。
再者,该类体检一般要求在较短的
时间内完成较大的工作量,
对验光速度要求较高,
插片验光无疑能很好地担当这个“角色”,
因此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中规定插片验光为官方认可的检查方式。
3.社区医疗机构:
随着社会的变革,
普通眼科保健已逐渐进入了社区医疗,
在经费、人员相对不足的社区机构,
眼科医生开展相对简单的插片验光项目,
可以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屈光检查服务,
并对视光相关疾病的筛查提供帮助。
4.其他:
对于主观配合好的患者
(如10岁以上的青少年及非远视成人患者),
有经验的验光师可以获得较准确的检查结果。
插片验光的实施
1.基本场地的设置:
插片验光场地设置需要满足下列条件:
a.相对独立的空间;
b.各项距离符合标准;
c.方便检查者操作。
图3为插片验光室平面设计图示:
a.验光室长度(AB两点)为2.5m,
宽度(BC两点)没有很严格的要求,
但不能小于2m;
b.平面镜宽度要大于视力表灯箱宽度;
c.被检者凳子(凳子1)高低可调节;
d.验光室门的位置避免位于AB、
BC两墙,以免患者出入影响他人检查。
2.视力表的放置:
为方便检查者操作,
一般采用2.5米处放置平面镜反射视力表的检查方式。
视力表、镜子与被检者成一直线,
视力表的高度为1.0视标
刚好位于被检查头顶上方。
3.被检者的位置:
被检者应位于视力表的正前方,
背对视力表,面对平面镜。
因被检者的身高差异较大,
很难保证视力表的1.0视标
刚好位于被检者的头顶上方,
我们可以通过下述方法解决:
a.被检者采用坐位(人体上半身高度差较小);
b.配备高度可调节的凳子。
插片验光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验光方式,
不应被我们骈弃。
只要遵循插片验光的基本原则,
善于应用相关技巧,就可以快速、
准确地获取被检眼的屈光信息。
系列二
严格意义上讲,
“电脑验光法”的提法并不准确,
电脑验光并不能作为一种单独或完整的验光方法,
它只是验光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或步骤,
因此称之为“电脑验光技术”可能更为恰当。
但由于几十年来的约定俗成,
大家已经习惯这个叫法,
所以本文也将继续使用
“电脑验光法”的称谓。
最近几年,
人们对电脑验光法的争议较多,
大部分人对其准确性持怀疑态度,
甚至有人认为现阶段我国验光水平低下
的原因跟电脑验光的普及有一定的关系。
其实这样的观点是不够科学的,
试问一下:“没有电脑验光仪,你会验光吗?”,
可以想象,除了少数专业的剪影验光师外,
大部分的验光员和眼科医生是以
电脑验光单作为主观验光的初始度数的,
没有了电脑验光仪,他们是无法快速、
精确地完成验光工作的。
那么,
电脑验光法到底值不值得使用和推广呢?
笔者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
合理应用,扬长避短。
电脑验光法的历史与现状
人们对电脑验光法的认识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神话”阶段:上世纪80年代,
第一台电脑验光仪进入中国市场,
在很短的时间内电脑验光几乎
代替了其他所有的验光方法,
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打着电脑验光
旗号招揽生意的眼镜店。
“在仪器前一坐,
不用说不用看就能知道你的近视度数”,
在当时,
电脑验光甚至代表着眼镜店的档次和水平。
2.“妖魔化”阶段: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
很多眼视光从业人员在实践中
发现电脑验光存在不足,
特别是对青少年验光结果有不同程度的误差,
并提出“不能仅仅依靠电脑验光结果直接配镜”
的专业忠告。随后,
公众对电脑验光的态度由
“迷信”转变成“完全反对”,
电脑验光变成了“不可靠验光”
的代名词,并逐渐淡出了人们追捧的视线。
3.回归“理性”阶段:
最近几年,验光程序渐趋规范,
对电脑验光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逐渐回归“理性”阶段。
何谓电脑验光
电脑验光是指在验光的起始阶段,
应用电脑验光仪获取被检眼初略屈光度数的过程。
1.电脑验光的地位和作用
电脑验光仅仅是获取被检眼
初略屈光度数的一种技术,
是验光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
为提高验光精确度和加快验光进程提供帮助,
不能作为单一完整的验光方法。
其检查结果不能作为最后的验光处方,
更不能作为配镜处方。
2.电脑验光的优缺点
2.1电脑验光的优点
a.检测快速:检查速度快,
十几秒就能获得被检眼的屈光度数,
适合大范围人群的屈光筛查。
b.操作简便:操作方式简单、方便,
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不高,
一般的工作人员稍加培训就能胜任,
适合广泛应用。
c.客观测量:客观测量被检眼的屈光状态,
检查中无需被检者主观配合,
为不能明确表达视觉感受的幼儿
或成人进行客观屈光测定,
且在“伪视力低下者”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应用。
d.提供初始验光度数,加快验光进程。
2.2电脑验光的缺点
a.特定人群检查结果不够精确:
青少年由于调节的存在往往
导致检查结果趋向负度数;
而老年人由于白内障等屈光介质
混浊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等。
b.设备昂贵。
电脑验光的应用
1.操作过程
1.1根据不同检查对象,
有选择地告知检查目的及过程,
最大限度地获得被检者的配合,
以期检查结果准确。
1.2被检者采用坐位姿势,
使用可调节高低的凳子。
头位正,下颌、额部要紧贴下颌托和额托,
双眼平视前方(如图1)。
图1:电脑验光时患者的头位
1.3要求被检者适当减少瞬目,眼球固定不动,
嘱其注视镜头内的景物
(一般为青草地远方的一栋小楼或气球)。
1.4在患者某次瞬目后的1-3秒内按下
“开始”按钮,
这时候泪液刚好均匀的涂布在角膜表面,
可以使检查结果更为准确。
一般测三次求平均值。
2.电脑验光的应用
2.1提供初始度数
电脑验光作为验光的起始阶段,
为后续验光提供初始度数。
为验光提供初始度数的方式
包括剪影验光或电脑验光,
前者的专业性较强,
对检查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不容易掌握,难以推广。
而电脑验光操作简单方便,
在基层医院和普通眼镜店
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方式。
2.2诊断验光
诊断验光是眼科临床中为判断患者
视力下降是否为屈光异常引起以及
屈光异常对视力影响的程度
而采取的一种特殊验光法。
诊断验光对“度数”的精确度要求不高,
一般注重矫正视力和检查速度。
临床工作中,对被检者先行电脑验光,
然后根据电脑验光单进行插片,
简单地调整后即可获得较为满意的验光结果。
2.3屈光普查:
在屈光普查中,由于人数多,
往往对屈光状态半定量分析,
电脑验光无疑在快速获取屈光度数、
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中扮演重要角色。
2.4幼儿屈光筛查:
近年来,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妇幼保健机构开始应用
电脑验光方式获取幼儿初略的屈光度数,
把可能存在屈光异常的幼儿转诊
至医院眼科进行进一步诊疗。
由于幼儿存在较大的调节,
电脑验光提供的屈光度数误差可能较大,
但在转诊与否的判断上还是能提供有用的信息。
2.5在睫状肌麻痹剂选择中的应用:
这是比较特殊的应用方式,具体介绍如下:
青少年由于存在较强的调节,
一般需“睫状肌麻痹验光”,
选择何种睫状肌麻痹剂一般由被检眼的
屈光性质和被检者的年龄来决定。
但为便于实际操作,
一般仅以年龄为判断标准,
如10岁以下的使用阿托品等长效睫状肌麻痹剂,
而10-15岁的应用托吡卡胺等短效睫状肌麻痹剂。
然而存在一些特殊情况,
如7-8岁的儿童应用阿托品散瞳后验光,
检查结果为OU:-1.00DS。
我们知道对于这样的屈光度数,
阿托品或托吡卡胺验光结果是没有很大区别的,
如果在散瞳之前我们知道被检眼的屈光性质,
无疑对睫状肌麻痹剂的选择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我们可以对被检眼实施小瞳孔电脑验光,
根据初略的电脑验光结果,
再决定散瞳与否及散瞳方式,
可以有选择地避免阿托品滴眼液
带来的不便和副作用。
对于7-10岁的儿童
如电脑验光结果为轻度近视、
正视或轻度远视的,
可以使用托吡卡胺等短效睫状肌麻痹剂;
而对于电脑验光结果为中高度远视、
中高度散光、两眼度数相差较大或
合并内斜等仍建议使用阿托品等长效睫状肌麻痹剂。
如何提高电脑验光准确度
提高电脑验光的准确度并不是说
可以将电脑验光结果作为验光处方,
而是可以加快验光进程,
并提高整体验光的精确度。
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实现:
1.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遵循电脑验光的操作规范,
详细过程前面已叙述。
这里说明几点注意点:
1.1被检查的位置,包括体位、
头位和眼位都应符合要求。
1.2检查时不要求被检者长时间睁眼:
长时间睁眼后泪膜破裂引起的屈光面
不光滑会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
且患者也会由于眼部不适导致眼球转动,
后者也直接导致准确度下降。
2.电脑验光单准确度的估算
验光员要善于结合被检者的具体情况,
对电脑验光单的准确度粗略估算并进行适当地“修饰”,
尽量为后续的验光提供较为准确的初始度数。
详细内容见《电脑验光单准确度的估算》。
我们要正确认识电脑验光的优点及局限性,
扬长避短,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作者:王超军,副主任医师,
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眼科中心
更多新闻请点击:http://www.yanke360.com/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