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梅医生的视光工作室
本文由梅医生的视光工作室特约
授权中国眼科网信息平台发布
“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12月的
明日之星杭州集训中,听了很多
大咖们的授课,完全被他们的知
识和智慧折服了,重点是,这些
专家很多都是我们的同龄人,甚
至是年龄比我还小几岁的。其中
印象最深刻的是浙江大学管理学
员的谢小云教授,1979年生,
是最年轻的正教授,博士导师,
他组织的MBA课程学费都50万
一期的……2015年12月曾受邀
到温州医科大学给在校生讲视光
学医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今天正
好看到了当时做的演讲课件,一
年过去了,这一年间又有很多的
人生起伏,一时又有些感慨,思
绪万千。结合本次明日之星集训
,再写点文字分享给大家。”
一、人生是马拉松
想起曾经在央视的一个访谈节目
中听到一个报考,分析了从
1977年到2008年全国各地省市
高考第一名求学和就业情况,结
果当年的高考状元今天都发展情
况不佳。以我老家云南为例,改
革开放30多年来高考第一名有
64个,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
现这批人在相关领域里面成为领
军人物,或者是创新型的人才。
当时专家的结论是:凭一张试卷
来评价一个学生12年的学习成
绩,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显然是不公平、不科学、不合
理的。
而我的想法却是:这个问题倒过
来理解也是一样的:今天各领域
的佼佼者,当年都不是高考状元
!
2015年明日之星井冈山集训时
,瞿佳教授给我们说:“别看我
一时,且看我一世!”当时听了
这课,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如
果对现实不满意的还可以重新选
择,努力还是有可能跑赢人生的
马拉松。
二、有效社交
中国人是最害怕孤独,喜欢社交
的。国人饭局多,再陌生的朋友
,两三盏酒喝下去,也会变得熟
络起来。有人手机电话簿里储存
了1000多个电话,但那么多朋
友,经常联系的有几位?我想多
数人不会超过30位。也就是说,
剩下的970个联系人未必是有用
的人脉资源,在饭局上结交的朋
友和要来的电话没有产生社交价
值,这些社交也是无效社交。
每天24小时,时间对每一个人都
是公平的。除去工作、交通、睡
眠的时间,我们每天可自由支配
的时间是不多的。把时间用于思
考、读书、培养兴趣、提升自我
、休息放松娱乐、健身养生、接
私活、创业等是不是更有价值?
路上只要有打架的,就会有一帮
看热闹的,这帮看热闹的肯定都
是loser?;微信群里面最活跃
的,谁发个东西都积极响应的,
常常就是个闲得没事干的屌丝?
我想年轻人不要把精力和聪明劲
都用在黑别人、骂社会、做键盘
侠上。而是多思考,认清自己,
向前看。
人是在思考中沉淀优势,明确方
向,获得成长的。如果只顾埋头
苦干而没有独立思考,是不会有
进步的。我们需要思考今天在工
作中的问题,有什么经验和教训
,怎样改进;思考明天的工作和
生活有什么计划;思考今天在上
班时突发的一个灵感;思考还有
什么重要的事没有做……
我想避免无效社交,适度脱离群
体,学会思考也是一种不得了的
能力。听过一句话“孤独让你变
得出众,而不是合群。在孤独的
时候积蓄能量,才能在不孤独的
时候爆发”。所以,在饭桌无效
社交的人很容易淹没于芸芸众生
。
我想重要的是“不是你认识多少
人,而是多少人认识你”——这
才是有效社交,是人脉吧?
三、职业选择
选择视光医生作为自已终生的职
业的人,主要应该是出於他的个
人兴趣。有兴趣才会感觉每天做
的事情有意义,越做越有劲,有
了一个发现和新技术的掌握,更
有一阵狂喜,这样地周而复始,
便会形成一种正反馈式的循环。
做视光医生,也许不如临床医生
收入高,但事业是崇高的,是人
类视觉健康的守护者。这话说起
来是很激动人心的,但真正实行
起来是很累的。所以做一线视光
临床工作的人,既要有远大的抱
负,又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
那如果不感兴趣怎么办?那就只
能有两种选择:1、想办法让自
己感兴趣;2、换感兴趣的专业
,换感兴趣的工作。——我建议
第一种选择。
四、“对数式”与“指数式”学
习曲线
人的技能水平增长有两种不同的
类型:对数式与指数式。
一)、“对数”式的技能增长
对数式:在技能的学习初期的进
步非常快,到后期则越来越慢。
哪怕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也只能获
得一点小突破。对数”式的技能
增长容易让人自我感觉良好,忘
乎所以。
比如体育运动:刚开始时进步很
快,但到了顶级运动员的层面来
说进步会很难,世界冠军与普通
运动员的差异就那么一点点。
比如学英语:初期学习几百个基
本的单词加上点肢体语言就可以
有一定的交流能力,但想达到在
各种场合和话题都能运用自如,
像母语一样的交流确实非常困难
。
中学学过王安石的一篇《伤仲永
》至今印象深刻:“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
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仲
永这孩子,从小就是“神童”,
但成年后也只是平庸之辈。这就
像有些小孩子,自幼就能背诵唐
诗宋词,或是会下围棋,我想这
些都算是对数式的学习,将来是
很难成为文学家和职业选手的。
二)、“指数式的技能增长”
指数式:开始学习,到之后相当
长的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进步
。直到某个时候,就好像突然突
破了,水平一下子显现出来了,
然后还越增长越快。指数式的技
能增长,在初期是很寂寞的,容
易妄自菲薄。
比如学术。以眼视光学的学习为
例。在学校学了很多基础知识,
除了医学基础如生理、生物化学
等外,还有高等数学,几何光学
,统计学……当时是觉得没什么
用,毕业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内也很难看懂和理解一篇学术论
文。但似乎有一天突然之间似乎
自己什么都懂了,会分析临床案
例,视光学的问题能联想和考虑
到眼科临床甚至是大临床(内外
妇儿科)的问题。自己也可以有
些新想法、创新;写点文字也不
是什么困难的事情;看密密麻麻
的文献甚至外文文献都能变成了
一种习惯。
比如写博客:我最早2010年在
新浪博客写文,开始的几年几乎
是没有人看的,博客也就真是一
个给自己看的自娱自乐的网络笔
记而已,但现在坚持下来每一篇
写的文字也有一些同道关注了。
三)、对数式赚钱与指数式值钱
这个道理似乎也可以用于说工作
价值。
比如一个大学生,如果去打零工
,发传单等做兼职,可以立即获
得回报,是一件赚钱的事情——
这是对数式赚钱;
如果他把时间用于专研学习,提
升综合能力和认知水平时,是没
有短期回报的。但却是在做一件
值钱的事情:通过学习获得的高
级思维模式以及反复练习获得的
沟通能力就是强大的竞争力,这
是指数式值钱。
《肖申克的救赎》(我最喜欢的
电影之一)中主人公安迪,每天
都在用一把雕刻用的小鹤嘴锄挖
洞,然后用海报将洞口遮住,这
个过程坚持了二十年,最后终于
成功越狱。二十年!这就是一个
指数式的行动。
“指数式”像朋友圈流行的大树
理论:成为一棵大树的条件是需
要相对的时间、不动、有良好的
根基、向上长、向光——坚持到
厚积薄发。但这也是有风险的:
如果坚持不住中途退出,前面的
努力就白费了。
如果坚持了很久但没有正面反馈
和回报,是不是先分析下做的事
情是对数式的还是指数式的?如
果是指数式的,而且坚持不住了
,那是否像炒股一样设置止损重
新选择?
五、目标管理——人生需要“进
度条”
曾听闻一个段子:一个男孩追一
个女孩,苦苦追了一年,女孩死
活不答应,男孩没办法只好撤了
。女孩又反过来问:你为啥撤了
?你为啥不追我了?男孩说:你
倒是给我一个进度条啊,让我知
道距离成功还有百分之多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需要
进度条。
在有微博、个人微信平台前,我
是懒得写东西的。但是有了微博
微信,大家就爱写。你发一条,
马上有人评论、点赞,有人转发
。粉丝一个一个地就可以攒起来
,这就是反馈。
如果你说我要是天天在家埋头写
一篇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然后
去出版,最后功成名就?那样的
长期反馈,我们普通人是等不了
的,我们受不了那种长期孤寂的
耕耘。所以“进度条”是必须的
。先设定一个目标,今年增加
10000个粉丝行不行?怎么达到
,每个月要吸引多少粉丝?要写
什么样的内容,写什么样的深度
才能吸引更多的人阅读?——“
进度条”就是有效的目标管理。
比如说高考,考上清华大学这一
个目标。请问你怎么把这个目标
分解?
认真听一堂课有用吗?可能效果
是不明显的,我们感受不到这一
堂课学习带来的效果,不知道距
离考清华成功了多少“进度”。
要长年累月地认真听讲,认真做
作业,认真复习,才可能考上清
华。
所以要调动我们的理想、勤奋,
而这些东西都是在目标分解的“
进度条”里才容易实现的。学霸
就是设置了合理的“进度条”;
而学渣没有建立“进度条”的机
制。
有了“进度条”,其实就是设置
了合理的目标,可以提高工作效
率,避免拖延症。比如:我要在
……之前写一本书;在……今晚
写完这一篇文章,明早在微信号
发布等。
目标管理同时还包括计划能力。
有了目标,还要有实现这个目标
的计划能力。举个例子:我从来
没有去过美国,但想去美国旅游
,还是去租车自驾旅游,而且是
自己单独去的、持续20几天的、
跨越多个州的长时间、长距离的
旅游。怎么做计划呢?
①看游记,别人去的经验是怎么
——相当于查文献,写综述。
②写详细行程——制定目标。
③考虑细节:预设GPS目标和确
认(很多重复地名);一些可能
要用的英语怎么说?(加油?几
号油?);路线规划,如果因为
天气原因(10月初黄石公园天气
变化多端,如果下雪公园会封路
)要改变路线怎么办,如何绕路
?住宿预订;如果发生事故怎么
办,怎么用英语报警和处理?
④完美的行程——行动,实施
最后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如
果打印出来也是一本论文了。结
果按计划第一次去美国就顺利完
成了单车自驾4000公里,26天
的行程。
六、高效学习的方法
一)、不重复工作
掌握任何技能、策略或目标的最
快方式就是照着前面的人开辟的
路走下去,避免无效的重复工作
,通过书本、博客、培训视频、
咨询或上网等方式获得任何问题
的解决方案。毕加索说:“好的
艺术家抄袭,伟大的艺术家剽窃
”。比如专业学习,通过查阅文
献,综述可以快速的学习到这一
领域的最前沿的知识。
二)、心无旁骛,一心不二用
人脑无法像电脑一样做“多任务
”的,做事和学习时甩开你的手
机和微信吧。研究表明,人如果
分心后平均需要25分钟才能让
心思回到手头的工作上。所以不
要被所谓的“碎片化”时间效率
迷惑。我认为“碎片化”的时间
只能用于看点娱乐新闻和段子,
不适合认真做事。
三)、万事开头难
开了头就容易了,完成任务比你
想象的容易。现在回看我2010
年写的那些博客文章,实在是文
字粗陋得很,也缺乏逻辑。但虽
然如此,至少是一个开头,只要
开了这个头,就能不断走下去,
不断进步。
四)、反馈和及时改进
学习工作中,反馈和及时改进很
重要,有错就改。以学习角膜塑
形验配为例,我认为看错误的案
例更重要。这里的错误案例不仅
是自己的失败案例的总结分析,
也可以是别人的错误,正所谓他
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曾经写过
《硬性角膜接触镜验配案例图解
》一书,期望能提供我自己经历
过的成功的,不成功的,错误的
案例给同行参考,也是一种给自
己,给别人的反馈。
七、有关勤奋
没有行动,懒惰就会生根发芽;
没有梦想,堕落就会生根发芽
做临床工作不是要最聪明的人,
关键在于有心去学习、总结,做
学生时向老师学;独立工作后向
同事或同行学,向书本学。 “
勤奋、认真” 更重要。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自律”
——就是管得住自己,有目标、
按计划做事。有计划、有节制、
自我激励,也就才能高效,成就
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成就了
你自己。
八、一点学习心得
最后,回到视光,想给大家分享
下我的学习心得。视光需要丰富
的知识基础的,仅满足于“插片
验光”是远远不够的。
一)、经常自我反馈
每天都想想今天做了一些什么工
作,做了什么特殊的病例?
每月想想本月在技术上学了什么
新东西。定期总结下自己哪些技
术熟练了,哪些技术熟掌握了,
哪些技术还不懂,要找什么途径
学习,要找谁学习?
及时跟踪随访,才知道你的处理
是否有效,患者有没有不适主诉
。一个调整了塑形参数的患者,
定片后效果好不好?你的处理方
法对了吗?——而且要动笔写下
来。
二)、多查阅书籍、文献
个人经验是需要验证的。当人们
主观地认为某种技术有效后,还
需要临床科学的观察来证实。所
以遇到问题还要会查阅各类书籍
文献,不随口说我的经验是如何
处理的。
三)“不耻下问”
遇到不懂的或是解答不了的,不
能打肿脸充胖子,不懂装懂 “
忽悠”患者,要向更高级的技术
人员寻求帮助。这十分正常,是
每一个技术人员的成长之路。
四)、将心比心
不妨假设每一个患者都是你的亲
人朋友,每一个小孩都像你自己
的,以这样的心态去工作,你就
会发现很多检查和处理也许就不
这么轻易了,可能要反复询问、
查阅求证的了。
五)、案例讨论
毕竟一个人遇到的疑难特殊案例
是有限的。但如果大家都把自己
的案例拿出来分享讨论,就相当
于你也身临其境地处理了这些案
例,丰富了你的知识经验。看看
别人的案例如何,我有没有遇到
过?别人怎么处理的,处理正确
吗? 如果是我会怎么处理?以后
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我会处
理吗?多思考这些问题,带着问
题去讨论分析,不懂的查阅资料
,经过一段时间的病案讨论,你
自然能快速成长。当然也不要吝
惜自己的案例,在与别人讨论的
过程中,你也一定会有新的认识
和发现的。
六)、学会沟通
另外,技术再高明,如果不能用
通俗的语言传达给患者,患者是
不能理解你专业的技术知识的,
也不能认可和信任你。所以良好
的沟通非常重要。怎样把专业技
术知识传达给非专业的对象是一
门艺术,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
多听听这方面的沟通高手是怎么
做的,提高下自身的语言表达能
力吧。当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
广阔的知识面是必不可少的。
九、小结
成功没有捷径,在不同的阶段,
设置不同的目标,逐渐接近你的
梦想
-
正确的方向
-
远大的理想
-
扬长避短
-
学习愿望
-
勤奋
-
合理的目标
-
坚强的意志
更多新闻请点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