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报头版头条——中
健康报头版头条——中山眼科:用日间手术“腾笼换鸟”--------------------------------2016-11-21 发布时间:2016-11-21 来源: 作者:健康报 孙梦

 

 

本文转自: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健康报》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

委员会主管的最具影响的全国性卫

生行业报。《健康报》以各级卫生

行政管理人员、广大医药卫生工作

者及人民大众为服务对象,并与广

大读者建立了密切联系,充分反映

他们的呼声和愿望,为群众解疑释

惑,满足他们对卫生计生和医疗保

健知识的需求。

2016年11月16日,《健康报》头

版头条报道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的日间病房建设。

 

报道全文如下:

一谈到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很

多人立刻会联想到扩张医院、增

加病床。然而,中山大学中山眼

科中心却反其道而行之,将核定

床位“砍掉”1/3以上,将病房

改为实验室作为科研用途,而从

2012年至2015年,中心的手术

量却增加了31.99%。这种减少

病床,手术量却逆势上扬的情况

,是从推行日间手术开始的,目

前该中心日间手术已占总手术量

的67.3%。几年的实践证明,

这种“壮士断腕”的做法让中心

能够腾挪出空间,做大型公立医

院必须做和应该做的事。

 

■ 把住院手术变成日间手术

在广州市老城区先烈南路旁,沿

街矗立着3栋布局紧凑的楼房。

这正是我国眼科学界的翘楚—

—中山眼科中心所在之处。盛名

之下,求诊者人流如织,让中心

本就有限的空间颇感压力。

 

求诊者人流如织


 2012年,刘奕志履新中山眼科

中心主任。在他看来,建设国际

一流的眼病专科医疗中心,保持

高超的临床诊疗水准,必须收治

更多疑难重症患者,开展更多前

沿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可是,

有限的空间怎样同时满足病人需

求和医院发展需要?刘奕志想出

了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

推广日间手术。“日间手术并非

新概念,就是通过微创手术的开

展、麻醉技术的提高和医疗服务

模式的转变,使很多手术无须住

院即可完成。”刘奕志说,开展

日间手术,是对一家医院技术和

管理水平的直接检验。2015年,

中山眼科中心决定在斜视弱视专

科推行日间手术时,曾遭遇很大

的阻力,原因是几乎100%的斜

视手术需要全麻。全麻患者做日

间手术是否能够保证安全?不少

患者心存疑虑。中山眼科中心麻

醉科主任甘小亮介绍,针对这一

问题,中心改进了麻醉方式,使

用喉罩建立安全气道,改变以往

需要气管插管的做法,这让病人

损伤变小。同时,更多应用短效

麻醉药,提高手术效率。此外,

还专门建立麻醉复苏平台,病人

术后在复苏室实施复苏,经过麻

醉师和病房护士联合评估,认定

达到出院标准,就可以从复苏室

直接出院。“这些措施打消了患

者对复苏安全的顾虑,短时间内

日间手术比例就超过总手术量的

九成。”斜视弱视科主任颜建华

说。“日间手术是一个系统工程

,医院的管理运营流程需要同步

做出改变。”中山大学附属眼科

医院副院长陈伟蓉说,刚开始,

白内障科每天日间手术的患者高

达一两百人,为保证医疗安全和

秩序,避免忙中出错,大家绞尽

脑汁想出不少办法。记者在中山

眼科中心白内障治疗中心看到,

和传统医院不同,该中心在病区

内单设一个出院结账处。据介绍

,把住院结账窗口前移至科室,

是为了减少患者在院内奔波的时

间,有助于提高效率。此外,为

保障安全,科室护理人员还根据

不同的术者、手术部位、病情状

况,以不同的病号服样式、病历

牌颜色以及张贴安全贴进行区分

 

■ 效率翻倍让病床不再难求

记者在中山眼科中心白内障治疗

中心看到,病区里虽一片忙碌,

但秩序井然。11时左右,第一

批日间手术病人陆续进入手术室

,其他病人在日间手术等候区的

输液椅上等待。15时左右,日

间手术病人已基本手术完毕,喧

闹的病区变得十分安静。

 

在日间病房等候手术的患者


“以前,病区里可不是这个样子

。那时,走廊两侧都会加床,一

直要加到厕所门口。人们走路只

能侧着身,病房管理更谈不上。

”看着如今整洁有序的病房和走

廊,白内障治疗中心护士长卢素

芬的表情中满是欣慰。卢素芬所

在的病区原本只有30张病床,大

批患者等很久才能入院,医生也

只能等患者手术后康复出院,才

能收治下一批病人。2012年,

中山眼科中心在白内障专科开展

日间手术试点。原有的30张床被

“砍”掉了一半,只留下15张。

其余的空间被摆上了60多把输液

椅,算作日间手术“病床”。据

介绍,日间手术患者24小时内就

能完成周转,效率比以往提高了

1倍多,试点第一年年底,科室

收治患者的能力比同期翻了3倍

。刘奕志说,近年来,老百姓医

疗需求呈井喷式增长。如果以扩

充医疗用地、增加床位来应对,

可能陷入“住院床位紧—医院扩

充—医院越来越大”的不良循环

,导致推高医疗成本,医疗资源

配置进一步失衡。“发展日间手

术,恰恰不用扩充病床,而是向

已有资源找效率。” 刘奕志说

医院不仅不会损失“战斗力”

,还能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同

时避免走入“跑马圈地”的怪圈

 

■ 为搞科研创造更好条件

中山眼科中心发展日间手术的另

一个初衷,是通过更加高效地处

理常见病、多发病,从而为科

研究腾出更多时间和空间。“

,临床技术越来越标准化、同

质化,衡量一家医院水平的关键

指标是学科建设。大型公立医院

的使命是搞好学科建设,探寻解

决疑难病的新疗法。”刘奕志说

从2012年起,中山眼科中心从国

内外引进了多名高层次人才充实

研究队伍,可引来了人,却发现

缺少地方。于是刘奕志“手起刀

落”,将3层病房楼改建成实验

室,让大家专心搞基础科研和临

床研究。

 

病房改成实验室,科研产出多项

代表性成果与贡献


婴幼儿白内障是难治性眼病,针

对这一世界性难题,刘奕志团队

利用医院改造“挤”出来的空间

,建立了全球先天性白内障研究

共享平台,在平台上通过规范化

研究,创建了一种超微创手术技

术,并利用内源性干细胞在原位

再生出有功能的晶状体,用于临

床治疗婴幼儿白内障。该研究成

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自然》

上,并被认为是近年来再生医学

的重大突破。眼肿瘤与眼眶病专

科的疑难重症患者多。记者在该

科采访时看到,开展日间手术后

,科里将原来的一间病房改造成

了“标本库”,科主任杨华胜教

授带领全科收集、保存临床珍贵

的疑难病例标本,近两年来,已

经收集了1000多件标本。“有

这些标本,我们未来搞研究,

最终解决临床上的难题就有了基

础和希望。”杨华胜说。 记者

悉,2011年~2015年,该中

心收治的广州市外患者占患者总

数的比例由55.12%上升至

62.96%,疑难重症患者增多,

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真正有需

要的患者,国家专科医学中心地

位不断凸显。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zIwODYwMQ==&mid=2653095377&idx=1&sn=e101e1cb892bcb26aa1fd8f57d3a588b&chksm=848228a7b3f5a1b14f671cec9c271d89acad6be9dee2b54574558fdd022169b812420a437804&mpshare=1&scene=1&srcid=1116LqCa16r5598ucEku9rlj#wechat_redirect

 

更多新闻请点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