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5月18日电
题:
为了那些期待的眼神——
归国眼科博士何伟不悔的选择
开栏的话: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召唤
、鼓舞着中国当代留学生,我
们正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
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筑梦
潮”。 新华社从5月18日起开设“
海归创业就业路”栏目,每隔一
天推出一位留学归国创业就业
的优秀代表。我们的报道,通
过一个个鲜活的创新创业故事,
展现留学归国人才心系祖国、
报国为民的爱国情怀和勇于创
新、勇攀高峰的使命担当。(开
栏的话完) 新华社记者于力、赵
洪南 直到现在,已经拥有8家眼
科医院、1座医学院、1个眼产
业科研基地的大型眼科集团的掌
门人,56岁的海归博士何伟还
在想,他当时的选择和今日的成
就,真的就是为了那些让他怎么
也挥之不去的“期待的眼神”。 27
年前,作为中国公派的眼科留学
生,何伟东渡日本九州大学攻读
博士学位,在他随导师回国义诊
的时候,一对衣衫褴褛的祖孙俩
吸引了他的注意。失明的老人说
,他已经排了三天队也没排上,
恳求何伟治好他的眼睛,好照
顾相依为命的孙子。已经打好背
包准备离开的何伟看到老人失明
的双眼流下泪水,刹那间感觉
到老人正在“看”着他,充满了期
待。“当晚我为老人做了复明手
术,回到日本时发现行李里塞了
一张纸条,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
:“谢谢何大夫救了我爷爷!”回忆
起这段经历,何伟眼里不知不觉
溢满了泪水。 此后何伟多次回国
义诊,因为患者太多,很多时候
只能为每个人做一只眼睛,他听
到最多的话是:“什么时候让我们
另一只眼睛也能看见?” 卫生部数
据显示,中国人口眼病发生率高
达80%,仅何伟的家乡辽宁就
有白内障患者33万人,每年还
以3万人的数量递增。 当时的
他在日本已经开始有了丰厚的
收入和优越的生活。但多次回
国义诊的经历让他许下了一份
承诺:“我是祖国培养的,我要回
国,只为那些饱含期待的眼神!”
坐落在沈阳黄河大街的何氏眼科
医院本部,是一栋类似老式办公楼
的建筑,里面却装备着全国最先
进的医疗和检查设备。 1995
年12月,借当地医院125平
方米的一间房子,何氏眼科医院
开业了。 很多人觉得叫“何氏”太
扎眼,甚至有些狂妄。看上去颇
有文人气质的何伟却说了一句“狠
话”:“我是回国圆梦的,何氏不
是何伟的何氏,而是中国的何氏
!总有一天,何氏还要做成与世
界比肩的何氏!” 正是这位年轻的
博士,率先将超声乳化白内障手
术、玻璃体切割手术和眼科激光
治疗三大眼科技术引进中国,目
前已经拥有多功能劈核钩、干燥
活性羊膜制备方法等10余项眼
科领域专利。 尽管目前的何氏已
经发展壮大,但何氏为民的初衷
始终未变。到过何氏医院大楼的
人都知道,旁边一间小楼,没
挂牌子,它的称呼是“平民眼科
医院”。来这里就医的患者,都
是通过各级政府介绍来的贫困百
姓,医院对他们实行免费治疗。
有感于解决因盲致贫不能仅靠政
府,何伟还成立爱之光基金会,
10多年来,共免费筛查患者
116万人次,减免了近两亿
元的费用。 何伟说,他回国这些
年做了3件事,其中一件就是构
筑了“中国防盲模式”。何氏眼科医
院在建立初期,通过县、乡、村
三级眼保健网络建设、远程医
疗、社区筛查、公共教育等项目,
创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高品质、
可持续的防盲治盲模式。国际防
盲协会称该模式为“中国防盲模式”
,并因为何伟对中国防盲治盲工
作的贡献,授予他国际防盲协会
西太平洋地区联职主席。
1996年,何氏眼科医院刚刚有
了些起色,何伟提出要办大学。因
为他清楚地看到,若要真正实现
何氏梦想,在中国建立“光明城”,
没有自己培养的后备力量是不可能
做成的。经过多年的努力,辽宁何
氏医学院目前有在校生8000
余人,就业率连年居同类院校前
列。 创新始终是何氏眼科不倦的
追求,2009年,何伟为解决
眼科重大技术难题,在沈阳浑南
区泗水科技新城打造以眼科药物、
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眼保健产
品研发及产业化为主旨的中国眼
产业基地。目前基地已获批成为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
家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实验室。
20多年过去了,当年放弃优越
条件回国创业的海归博士,在为国
为民服务过程中也成就了自己的
辉煌人生:全国政协委员、国家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国际眼科协
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卫计委全
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副组长——
一系列闪光的头衔挂在何伟的身
上。 回顾20多年归国创业历程,
何伟说:“这是我一生最正确的选
择。”(完)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更多新闻请点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