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生命不息,耕耘不止—
生命不息,耕耘不止——记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张承芬教授--------------------------------------------2015-10-12 发布时间:2015-10-12 来源: 作者:

本文来自:陈有信的眼科世界

 

恩师张承芬教授九十寿辰,得空的弟子小范围的庆贺了一下。大家不同程度地得到老师的恩泽。上海的吴星伟教授特地从外地休假中赶来,还有几位二三十年前在协和进修的大夫也从外地赶来,大家都相互感动中。有一句话叫,学生的光辉永远是老师光芒的折射,我们这些弟子们现在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学生,但在老师面前永远还是小学生。星伟教授用意大利文为老师唱了我的太阳,说老师就是我们心中的太阳!张红大夫二十年前在协和进修,今天几近哽咽回忆了老师的教育,以下是她的发言: 恭祝敬爱的张承芬老师九十华诞!感谢您的言传身教-勤勉敬业,真诚待人,二十年来您为楷模,激励我努力前行,尤其在我彷徨时,您电话中温暖的话语让我增添了勇气。二十年时光飞逝,我仍记得在十三陵水库度假村中,您七十岁生日时场景,您慈祥而真诚的微笑,与有信合唱"甜蜜蜜"时的欢笑,与董大夫"高低组合"的舞步,仿佛如昨日一样清晰与温馨。正如您今日许愿,希望十年后再相聚!忠心地祝愿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张老师精神很矍铄,给她的iphone6plus玩微信很溜,爱不释手!祝老人家健康快乐!



自1951年至今,张承芬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已经工作生活了60多个春秋。张承芬教授从医、从教、从研,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而稳健地耕耘她钟爱一生的眼底病事业,至今仍未停息!

 张承芬教授1925年生于湖北省武昌,早年丧母,时值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抗日战争时期她随父逃难到四川求学,后在四川重庆合川国立二中完成中学学业。她目睹了那时社会的黑暗,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家庭出身的人生活的艰辛。她立志学医,想的是日后“不求人”,还能惠及百姓众生。1945年终于她如愿以尝考入当时的上海医学院,1951年毕业并幸运地分配入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科室。创科早期由来自美国的霍华德博士担当主任,由于他与当时在国际上最负盛名的维也纳眼科中心的紧密关系,聘请到很多国际知名大家来眼科工作或短期指导,因此,医教研水平上乘,培养了大量的眼科杰出人才,如毕华德、林文秉、周诚浒、潘作新、刘家琦、张晓楼、罗宗贤等眼科大家。其中,罗宗贤教授是解放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第一任眼科主任,也是我国眼底病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罗宗贤主任眼底病功底深厚,张承芬教授入科不久,即被罗教授指定跟随他学习眼底病。师从良师,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张承芬教授珍惜机会,在当时只有简单的直接检眼镜的情况下,靠着勤奋好学的毅力和斗志,打下了扎实的检眼镜检查基础。50年代她在国内首次报告了“青年性复发性视网膜玻璃体出血”,“节段状视网膜动脉周围炎”。60年代,在罗宗贤主任的指导下,在国内率先发表了“1000例原发性高血压眼底表现与临床分析”、“200例妊娠中毒症的眼底表现与临床分析”、“104例白血病的临床观察”等文章。其中,“1000例原发性高血压眼底表现与临床分析”被著名的Duke-Elder《系统眼科学》所引用。这些工作量巨大临床观察性研究能够完成,得益于扎实的检眼镜检查功底和不怕吃苦的坚强毅力。即使在“文革”时期,张承芬教授也未放松对眼科业务的钻研。当时,国外激光技术已经用于眼底病的治疗,张承芬教授紧跟世界发展潮流,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研发国产红宝石激光。从设备的研制到激光条件的摸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在艰难的的“文革”十年中,坚持临床科研,治疗了大量的眼底病患者。1979年代表中国向日本同行介绍中国激光眼底病治疗的成果,文章受邀刊登于日本眼科杂志上,为祖国赢得了声誉。其中“红宝石与氩离子激光治疗眼底病”研究获1981年卫生部甲级科研成果奖。80年代初,张承芬教授虽然过五旬,仍远赴重洋,师从世界著名眼底学家Schepens教授学习。回国后,积极开展眼底血管造影、激光治疗等当时国际上最新的眼底病诊疗技术,对国内眼底血管造影、激光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全身病眼底病变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80年代以来,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致失明的危害已成为当务之急,张承芬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工作。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亚临床生物学信息”研究获卫生部科研进步三等奖。为了挽救我国大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晚期病人的视功能,1988年指导协和医院眼底病组在国内较早进行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挽救了大量患者的视力。根据她近50年的观察和治疗,她用大量的实际病例证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可防可治的。为此,她不顾年迈,在各种场合讲述并呼吁重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规范诊断和处理,期望提高广大眼科医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知度,减少致盲率。张承芬教授勤于思考,观察仔细,善于总结归纳,在一些少见、疑难眼底病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承芬教授系统观察并报告了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骨瘤、脉络膜转移癌的的临床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其中“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诊断及激光治疗研究”获卫生部甲级科研成果奖。张承芬教授十分注意知识更新和与时俱进。90年代初期,脉络膜血管造影研究在国外刚刚兴起,她想办法贷款购买设备,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脉络膜血管造影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为国内开展脉络膜血管造影工作,进一步提高国内眼底病的临床诊治水平作出了新的贡献。



张承芬教授治学严谨。她说:作为一名眼底病医生,要重视临床实际,决不凭印象行事;要从书本上学习,但也不要迷信书本和权威,要把眼底的其他检查,如眼底血管造影、眼电生理与看眼底紧密结合,仪器不能完全代替检眼镜检查。她还说:“我的眼底病的经验很多是得益于年轻时大量的眼底观察。比如白血病患者的眼底表现,有的患者已临死亡还作最后一次复查眼底”。张承芬教授是国内较早进行眼底病激光治疗的专家之一,至今她仍亲自进行激光治疗。她认为激光治疗必须个体化,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必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要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摸索最佳的激光治疗方法。包括多波长激光和阵列激光以及经瞳孔温热疗法(TTT)的使用,她都还在实践和摸索,以不断提高临床治疗效果。2000年以来,她不顾年迈,亲自采用TTT治疗了大量老年黄斑变性和眼内肿瘤患者,每一例患者她会有电脑记录的详细检查、治疗、随诊资料。她说,只有自己有了一手的经验体会,才不致于人云亦云;如果自己没有经验,就很可能以讹传讹,贻误后辈。

张承芬教授认为,一定要重视临床及研究工作经验的总结。她在国内外一级杂志上发表论文近百篇,有的已成为眼底病领域里的经典文献。她主编了国内第一部眼科激光领域的参考书《激光眼科学》,这是眼科激光工作者必备的参考书。组织编写出版了国内系统的眼底病宏篇巨著《眼底病学》,目前第二版已经出版。这部专著是张承芬教授临床经验和科研工作的结晶,2000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张承芬教授认为,及时准确地把自己成熟的研究经验和成果总结发表出来,让大家分享其经验或教训十分重要。只是埋头看病或是一个开刀的手术匠人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头脑和研究探索的精神。这样才能不仅仅自己治好几个病人,还能指导别人治疗更多病人,造福更多病患。


张承芬教授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她培养的学生不少已成为单位的骨干和带头人。她特别注意激发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设框框,但注意以自己的严谨、勤奋的治学作风和良好的医德风尚影响学生。她说,人的精力更是有限的,不要幻想各方面都当专家、权威。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每一专业领域都需要全心投入,才能有所造就。她也告诫年轻医师,不要总惦记一些虚名。顾此往往失彼,顾了虚名,使你没有时间踏踏实实、安安心心地进行临床工作。真正的临床学术发展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接触病人,去学习国内外各种经验和技术的进展。一个好的临床医生必须要有耐心和毅力,能甘于寂寞,不为外界名利干扰。专心干一件事,把每一件事做好,就可以了!

张承芬教授已经年近九旬,但她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临床工作者,必须终生学习,向病人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要跟踪学习最新的文献资料。张承芬教授是在国内较早学习和使用电脑工作并以此获取信息的眼科医师之一。她所使用的电脑也从286逐步更新到386、486……,直到现在使用的win8系统;也使用微信。现在她还自己在互联网上进行文献检索查询。她几乎每周都能搜索并了解到眼底病领域的最新信息,保持自己的知识的更新。与时俱进,抓住机遇,使自己处于领先地位。

张承芬教授与罗成仁教授、廖菊生教授、严密教授等一起建立眼底病学组、创办《眼底病》杂志(后更名为中华眼底病杂志),她分别担任副组长、副总编辑。在学组和杂志任职期间,她与几位创始人共同努力,使得中国的眼底病事业做得有声有色;他们是好同行,好朋友,但在每次学术会议都可以听到他们的学术争论,这种学术争论使得学术气氛非常民主而热烈,成为了眼底病学术交流活动中的一道风景线。《眼底病》杂志当时有一个栏目叫“银海拾贝”,张承芬教授写了一篇有关microaneurysm是微动脉瘤还是微血管瘤的争论文章,当时严密教授和廖菊生教授认为应该称之为微动脉瘤。她说,真理越辩越明,争论有助于大家深入思考问题,而不是不假思索的接受。

张承芬教授认为,人生是一场无止境的长跑,需要坚强的意志和耐力;不怕慢一些,但要坚持不懈,永不停息,这样日积月累,必有所获。六十多年来,张承芬教授几乎没有一天离开她一刻也不能割舍的眼底病事业,一直到八十岁还每个周末来到医院的办公室,整理她的临床资料或学习消化文献资料。张承芬教授曾经跟我说,患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的临床经验、研究论文,甚至包括我们的收入都来自病人。所以,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例患者,积极地满腔热情地为患者服务。只要患者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必须作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种工作态度是医生医德水平的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赢得了患者的爱戴和信任。正因为这样,很多患者都成了她的要好朋友。

为表彰张承芬教授对协和医院眼科和眼底病事业的贡献,199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为表彰她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作风,授予她“协和名医”称号。1998年首届全球华人眼科大会上,张承芬教授获得美中眼科学会金钥匙奖。2013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授予她“中华眼科杰出贡献奖”。这些是对她六十多年默默奉献眼底病事业的褒奖和肯定。

张承芬教授已年近九旬,尽管身体虚弱,仍惦记她应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的《张承芬眼科病例精粹》的编写。她说,这些病例都是我几十年观察随诊的病例,有经验,有教训;没有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和沉淀,很难写出这样的书,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张承芬教授身体好起来,尽早完成她的《张承芬眼科病例精粹》一书,我们期待着。

 

 

 

更多新闻请点击:http://www.yanke360.com/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