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 BVI倍锋
作 者:朱海芹 陈彩芬 曹敏 陈芳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手术中心
为了减少锐器伤的发生,保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作者调查分析了眼科手术室人员锐器伤发生的原因,探讨如何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来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作者通过调查分析得出结论:眼科手术室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前3位依次为:1.器械清洗人员100.0%,2.工作年限在3年以内的手术室护士46.2%,3.实习医师28.6%;致伤物依次为1.显微手术刀(主要是眼科穿刺刀),2.头端尖锐的显微器械,3.注射器针头及缝针。
建议:眼科手术室因使用器械精细、手术周转快、医护人员接触尖锐器械多,是锐器伤发生的高危科室,而眼科器械清洗人员是相对高危人群,通过针对性地预防干预,包括采用防护性的显微手术刀,规范锐器的使用、回收及清洗流程,对不同岗位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等。可以有效地预防锐器伤的发生。
器械清洗人员,小于3年内手术室护士和临床实习医师为眼科手术室锐器伤好发人员。
显微器械清洗人员锐器伤害率高达100%,这与目前基本都采用人工清洗有关。其次,眼科手术室护士也是接触锐器的高危人群,且以工作时间小于3年的器械护士为主。原因为器械护士接触锐器的机会较多,手术时间短、节奏快,要求护士术前准备、器械传递达到一定的速度,锐器伤的发生很大程度取决于锐器的接触频率。实习医师也是锐器伤的高发人群,虽然都接受过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但是由于临床经验不足,接触专业器械较少,加上操作不熟练,所以锐器伤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器械清洗、器械传递、器械整理为眼科手术室锐器伤主要环节。
现代眼科手术已经从显微手术向微创手术方向发展,显微器械也越来越精细。眼内操作的各种刀、剪、镊、钩及双极电凝等器械均头尖细而锋利,在手术操作、术后整理及清洗各个环节均可能导致刺伤。

眼科手术穿刺刀由于没有保护套而且尖端比显微器械要细且锋利,加上手术使用、清洗量大,是眼科手术室锐器伤的最主要锐器类型。调查结果显示眼科手术穿刺刀发生率为66.7%。
调查中29.1%的锐器伤伴有血液及体液污染,众多文献提示,大型综合性医院暴露源多已知,可根据暴露源进行跟踪随访。在医院的污染锐器伤中52.6%不能确定或无法追踪血源性病原体,为暴露后职业防护带来一定困难。以往我们重点强调了暴露源明确的情况下,乙型肝炎、梅毒、HIV、丙型肝炎等血源性传染病的标准处理流程,而对于不明暴露源尚无标准处理流程。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之一,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曾高达10.4%,丙型病毒性肝炎-HCV调整流行率为0.43%,目前HIV也呈快速增长。不明暴露源所致的职业暴露风险较大,需制定对污染锐器伤中不明暴露源的处理流程。如尽可能征得患者者同意留血样检测,为暴露后处理提供依据。
另外,医院为职工定期体检,有效接种疫苗也是最大限度保证医护人员职业健康安全的有效手段之一。
更多新闻请点击:http://www.yanke360.com/news/
